德阳中学欢迎您!  今天:
当前位置: 主页 > 德中新闻 > 德中新闻 >

(屈直局长)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

时间:2019-12-14 11:11来源:未知 作者:高中办公室 点击: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屈直
(2019年12月  日)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胜利召开。
        参会 人员: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十九大代表中的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列席会议。
       会议议程: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主要成果: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紧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主题展开,由15个部分构成,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第一部分,是总论,主要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历史性成就、显著优势,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板块为分论,聚焦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安排了13个部分,明确了各项制度必须坚持的根本点、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并作出工作部署。第三板块为第十五部分和结束语,主要就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提出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集中了全党智慧,反映了人民意愿,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也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宣言书,必将以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而载入中国共产党史册。
        主要特点:本次全会关注国家治理和制度建设,在5000余字的全会公报中,“制度”一词出现的频率最高,达到了77次、“人民”52次、“治理”41次、“完善”41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4次…… 这些高频词以点带面,勾勒出一张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蓝图。
       会议的重要意义和特点:归纳起来体现为9个首次:首次用一次党的中央全会专门研究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首次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之间的关系;首次从13个方面凝练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显著优势;首次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步走”总体目标;首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制度明确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首次明确党的领导制度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统领地位;首次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作出重要拓展和深化;首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明确为一项根本制度;首次明确了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定位。
       起草过程:党中央对全会《决定》起草工作高度重视,成立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参加的文件起草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承担文件起草工作。今年4月3日,文件起草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文件起草工作正式启动。4月7日,党中央发出通知,就全会议题征求各地区各部门意见和建议,各方面共反馈意见109份。9月初,决定征求意见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部分党内老同志意见。各方面认真组织学习讨论,各地区各部门共反馈意见118份。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当面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与会同志提交了10份发言材料。文件起草组对收到的所有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整理。经汇总,各方面共提出修改意见1948条,扣除重复意见后为1755条,其中原则性意见380条,具体修改意见1375条。
 文件起草组成立的6个多月期间,认真研读相关重要文献,系统总结我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制度演变、制度创新,特别是深入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整理消化各方面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开展专题研究,反复讨论修改决定稿。决定稿起草期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进行审议,形成了提交这次全会审议的决定稿。
       会议影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开启了国家治理的新征程,标志着我过国家治理进入了新时代。全会的召开在国际国内引起了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法国路透社、新加坡《联合早报》、美国、俄罗斯等国主流媒体均重点报道了四中全会的重要性、特殊性和战略性。路透社撰文称:“会议的召开有助于在新形势下正确把握和理解中国的现行政策和制度,而公报更是一篇中国未来一段时间治国大纲的纲领性文件。”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学者居德·布兰切特认为:“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值得世界肯定。”
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晓晖说“四中全会是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我们相信,随着四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全会充分彰显了中国开放的姿态和改革的决心,进一步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再次证明中国不照搬西方国家发展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实际、总结经验教训、借鉴人类文明,敢闯敢试,有能力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一、充分认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用一次全会就这个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是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全面考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就团结带领人民为此进行了不懈奋斗。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我们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教训时就提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党的十四大提出,“在九十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党的十七大都对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这个阶段,明确了三个目标。第一个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个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涉及11个方面体制改革,14项主要改革任务。PPT图片)第三个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了“十三五”时期要实现“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作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明确了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分别就修改宪法、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部署,在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上迈出了新的重大步伐。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指出:“我们党要更好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现在,我们党有必要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系统总结,提出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工作要求。
     (二)这是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
       第一,两个划时代三中全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改革开放40多年历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截至2018年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委员会)已经累计召开45次会议,出台实施了一大批重大改革举措,336项举措中已出台实施方案的超过95%,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显著,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这里以教育领域为例,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央深改组和深改委会议上,涉及教育改革的文件和方案就有十几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进行了务实精准的顶层设计,直指改革的难点,影响深远。教育战线焕发出改革的激情、激荡起蓬勃的动力,推动中国教育事业达到了一个新高度。)PPT
       第二,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经过5年多的努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显著,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看到,这些改革举措有的尚未完成,有的甚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落实,我们已经啃下了不少硬骨头但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我们攻克了不少难关但还有许多难关要攻克,我们决不能停下脚步,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这就要求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需要出发,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第三,新时代改革开放制度建设分量更重。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这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1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今年以来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经济正进入结构性全面调整、创新阶段,面临体制性变革。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现实坐标上,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政府工作艰巨繁重。从国际形势看,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势力在国家安全、贸易往来、祖国统一等方面处处遏制、干扰中国发展,制造各种麻烦。美国自第43任总统小布什开始,就开始不遗余力的打压我们。小布什任期内,出现了“南海撞击事件”;奥巴马为遏制中国,提出重返亚太的计划,花了整整8年时间,拉拢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组建TPP,试图在经济上封锁我们;特朗普更是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称中国挑战了美国的实力、影响力和利益,是意图侵蚀美国安全和繁荣的“修正主义国家”。还指责中国寻求“取代”美国在亚洲的地位,称“中国在扩张自己实力的同时不惜以别国的主权为代价”。
      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
      二、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凝聚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
       《决定》在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科学内涵、发展成就、本质特征的基础上,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这就是: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
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

       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
       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
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

       这次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成就和显著优势,目的就是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制度自信,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长期保持并不断增强这些优势,是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努力方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什么会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我们党在长期探索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有机统一起来,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及时把成功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使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和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中国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自古以来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赋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各方面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周边国家和民族所学习和模仿。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郡县制和科举制: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总称,确保中央权力可以在基层运行,解决央地离心倾向。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郡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县大于郡。秦统一后,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秦汉以后,郡县的功能与范围大致不变。“县”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唐宋多称“州”,明清多称“府”,但其性质相近。由于郡(州、府)数量太大,不便于朝廷管理,故而在郡(州、府)之上还编有更高一级的政区,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是“州”,唐代为“道”,宋代为“路”,元、明、清为“省”。“省”的名称现在仍在使用。自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单一的郡县制、中间经由汉武帝予以稳定,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郡县制一直是中国古代国家的基石。亚洲其他国家也从中国学习了该体制,如日本、朝鲜。

       科举制,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开放了国家权力和治理体系,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参与国家权力的机会。科举制度萌发于魏晋,产生于隋朝,定型于唐朝,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1300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朝鲜、韩国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进入近代以后,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导致中国逐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陷入全面危机。面对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国前途命运,开始探寻新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尝试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模式,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根据地创建人民政权,探索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为新中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
       夺取全国政权后,在政治方面,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制定《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确定了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建立了国家政权组织体系。我们党进而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经济方面,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和平赎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通过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标志着我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方面,建立起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思想,从根本上反映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制度。其基本价值取向是集体主义、奉献社会,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使当代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有“为了人民”的价值指向,又有“依靠人民”的深厚动力。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而最大范围地凝聚共识、最大程度地激发力量,有效避免出现西方国家习以为常的党派纷争、利益集团偏私、少数政治“精英”操弄等现象,具有资本主义制度无可比拟的先进性。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过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的党和人民浴血奋斗多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坏,但是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40多年的改革开放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革除体制机制弊端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显示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自我完善能力。可以预期,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必将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的比较优势,展现出更为旺盛的生机活力。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坚持开放包容。中华文明从未拒绝过任何一种外来文化,也从来不宣称自己已经进化到了历史的终点。中国治理从未排斥任何有利于中国发展进步的他国国家治理经验,而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比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就借鉴吸收了苏联的许多有益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解放和增强了社会活力。
       总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扎根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中国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成果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管不管用、有没有效,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二是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美国等西方国家乱象丛生,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拉大,政治极化严重,党派纷争不止,民粹主义高涨,种族歧视凸显,暴力事件频发,社会撕裂加剧,他们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美、英、法三国的情况。
       美国经济问题大面积爆发。当地时间10月1日,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公布9月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仅为47.8%,跌至2009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这是连续第二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下。预计将有80%的制造业企业陷入萎缩开始裁员。受此消息影响,美股连续两天大跌800点。和美国制造业同样悲催的还有美国农业。美国法院去年共收到498份家庭农场和家庭渔场的破产申请,而截至今年6月份,已有535份农场破产申请,这是自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此外,美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企业的破产申请数也出现上升趋势。据媒体9月报道,美国年度就业增长率从2018年中期的2.5%下降到2019年8月份的1.3%,创下10年来最疲弱的增长表现,并进一步逼近经济“失速”的状态。
       英国脱欧成“拖欧”。英国脱欧指英国脱离欧洲联盟计划 。2016年6月,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欧” 。从此,“脱欧”进程宛如一场熬人的拉锯战。“脱欧”有利的是, 英国可以立即省下每年需缴纳给欧盟财政的80亿英镑款项,摆脱欧盟将使英国许多中小企业不受欧盟规章制度的钳制,就业机会可能会因此增多。“脱欧”不利的是,失去欧盟成员国的资格,英国难以依托欧盟在欧洲和世界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贸易方面,英国与欧洲向来唇齿相依,有一半贸易额都来自欧洲其他国家。若脱离欧盟恐令英国与欧洲贸易关系受到影响,经济前景或进一步转差。美国和其他盟友想要英国留在欧盟内部,一旦离开欧盟,英国将有可能成为一个孤立的国家。因此,时至今日,英国是否“脱欧”,仍争论不休,英国议会尚未通过。
       法国巴黎“黄背心”运动引发50年来最大骚乱。起因是法国总统马克龙为履行《巴黎气候协议》,2018年将柴油税每公升上调了6.2%。燃油税的上调导致了油价暴涨,法国民众负担的燃油成本随之增加,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和抗议。2018年11月17日,骚乱第一天,法国逾28万人参与。此后,每到周末,身穿黄背心的抗议者们就涌向巴黎的各种公共场所,抗议政府加征燃油税的决定。目前,该运动已持续多日,重创法国经济。2019年3月16日,法国“黄背心”抗议活动进入第18周,在经过数周的相对平静之后,本已逐渐减小的抗议者规模发生反弹,暴力活动重新出现,警方向抗议者动用了催泪瓦斯和高压水枪。2019年11月16日,数万名示威者在法国多个地方举行示威游行活动,部分地区出现严重冲突和暴力事件。目前,“黄背心”运动仍未平息。
       可以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外,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我国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样的奇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步,德阳也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1983年德阳经国务院批准建市。建市以来,德阳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积蓄蓬勃力量,执楫奋进披荆斩棘,开创兴市、强市新征程,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生巨大变革,取得了辉煌成就,实现了伟大跨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实力实现飞跃。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0.2亿元到2018年突破2000亿大关,达到2213.9亿元,增长217倍,年均增长10.0%,经济总量连续32年稳居全省前三甲。人均GDP达到62569元,位居全省第3位。产业结构随着历史前进的车轮,完成“一二三”结构向 “二三一”格局演变,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均衡,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1376家,成为全省除成都外唯一户数过千的市(州),全市工业化率达到45.7%,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012.8亿元。德阳发电设备产量居世界第一,石油钻机出口全国第一,全国60%的核电机组、50%的大型轧钢设备和大型电站铸锻件、40%的水电机组、30%的火电机组和汽轮机都由德阳制造。拥有世界最大8万吨模锻压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国之重器”,研制生产C919大飞机130余项关键件、CAP1400核电汽轮机低压转子、新一代深海浮式钻井等一批国际领先产品。成德同城化、成德绵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基础设施极大完善。德阳市(区)先后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德阳)国际示范城市和“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提名城市等。德阳走过了70年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
       70年来,德阳教育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特别是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守教育报国初心,担当立德树人使命,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推进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德阳教育破冰前行,发生了化茧成蝶的美丽蜕变,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两基”巩固、职业教育、民族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工作先后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德阳教育主要成绩体现在“三个最”:
       义务教育:实现“两基”全省最早。1983年,全市小学入学率为95.2%,初中入学率为49.2%。1985年,德阳在全省率先普及初等教育。1992年,广汉、什邡在全省率先“普九”。1996年,德阳较规划提前1年、较国家规定提前4年,在全省首批实现“两基”。 6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县域义务教育实现全域基本均衡。
       普通高中:优质高中占比全省最高。德阳中学、德阳五中等14所学校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占比达70%,为全省最高),其中9所学校被清华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等高校列为生源基地校。普通高考1984年上线(含专科)856人,上线率28.6%;2019年本科上线10704人,上线率64.35%,创历史新高,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三。从1984年到2019年,德阳市共计有406618人参加普通高考,为全国各类高校输送新生278567人。
       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全省最优。从2007年成为全省唯一的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到2010年成为全国唯一的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再到2015年成为全国首个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已成为德阳的一张靓丽名片,现有各类职业院校在校学生超过14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8%以上,每年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4万多名。德阳是全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最密集的地级市,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被誉为中国民航的“黄埔军校”,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同时入选“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全省共9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全省共8所),是除成都以外唯一有职业院校入选的市州。什邡职中等3所中职学校成为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德阳职教改革经验入选四川改革典型案例。

           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我国发展壮大,把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视为对西方制度模式的重大挑战,加紧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战略,竭力在我国策划“颜色革命”,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从历史和现实看,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十分尖锐的。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幻想天下太平、高枕无忧。我们既要坚持好、巩固好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又要完善好、发展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我们在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一定要有定力、有主见,决不能自失主张、自乱阵脚,自觉不自觉地用西方国家那一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来衡量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准确把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决定》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对重点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

       理解总体要求,关键应把握指导思想、遵循原则、聚焦的重点和任务要求。
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遵循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
聚焦重点: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任务和要求: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二)《决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理解总体目标,应把握三个重要时间节点。
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决定》从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出发,聚焦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从13个方面部署了需要深化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任务,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第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决定》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作为首要的根本任务,突出了党的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统
       领地位,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党领导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党开创和发展的,所以必须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首要位置。《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如何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决定》提出了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分别是: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决定》强调,确保全党遵守党章,恪守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党、团结人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形成长效机制;推动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落到实处;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强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完善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完善发展党内民主和实行正确集中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体制机制,等等。
第二,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定》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定》提出了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其中提出了许多重要举措,比如,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健全代表联络机制,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适当增加基层人大代表数量,加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健全相互监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接受监督、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专项监督等机制等。
第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决定》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决定》作出四项部署:一是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二是完善立法体制机制;三是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四是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第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决定》指出,国家行政管理承担着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决定》从完善国家行政体制、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4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比如,以推进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优化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组织、行政监督体制等。
第五,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新的概括,确定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决定》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决定》从5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分别是: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六,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决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决定》从5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二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三是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四是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五是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这其中,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决定》围绕5个方面任务提出了许多重要举措,比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等;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完善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度等。
其中,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是我们教育人的直接责任,要高度重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要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调动各方面力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第七,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决定》指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如何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决定》提出了4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二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三是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这其中提出许多重要举措,如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等;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我们教育人的直接任务,是当前发展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重要任务,不是乡村教育城镇化,乡村孩子进城上学,而是办好每所学校,包括每一所乡村学校,我们要深刻理解一体化的涵义,并按真正的城乡一体化,推进相应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学校管理改革。
第八,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决定》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决定》提出了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强调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第九,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决定》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决定》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4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提出许多重要举措。如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
第十,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决定》指出,人民军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柱石,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必须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和拓展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保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决定》从3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强调要坚持人民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健全人民军队党的建设制度体系,把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贯彻到军队建设各领域全过程。
第十一,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决定》指出,“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管治,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绝不容忍任何挑战“一国两制”底线的行为,绝不容忍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决定》强调,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宪制秩序,提高特别行政区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完善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机制,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和进行分裂、颠覆、渗透、破坏活动;坚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推动两岸就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台独”、促进统一,等等。
第十二,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决定》指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外部条件。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决定》从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4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第十三,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决定》指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决定》提出3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二是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三是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
    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全市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勾画出了未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蓝图,更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领导人民在砥砺前行中不断探索并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攻克了“穷国办大教育”的世界性难题,实现了教育的飞跃发展。进入新时代,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向往成为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方向。实践证明,我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上下功夫。
    (一)深刻理解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第一,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根本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全面考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重要的社会事业和民生事业,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重要作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中央精神、自觉遵循中央要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切实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主动适应教育形势变化的时代要求。当前,教育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举办着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2.6亿学生、1600万教师、52万所学校,各级各类学校组织的复杂化、结构的多样化、水平的差异化以及人民群众教育诉求的个性化都在不断增强。教育规模扩大后,各方面更加关注教育质量和水平;教育经费投入增多,各方面更加关注教育公平和效益;接受高等教育人数不断增长,各方面更加重视教育结构和布局;城镇化加速推进,教育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迁移流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日益紧迫;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理念和方式带来多方位的冲击。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实现由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由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由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主动适应教育新形势的时代要求。
第三,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特色最为鲜明的教育。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教育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尚未解决。“择校热”“课业负担过重”“大班额”等问题还突出存在。教育理念上的“几重几轻”现象亟待解决:重视应试教育,轻视素质教育;重视智育,轻视德体美劳教育;重视考试科目,轻视其他科目;重视考试分数,轻视能力、人格培养;重视“尖子”学生,轻视一般学生;重视教师教,轻视学生学;重视学校教育,轻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产生这些问题,原因有很多,但究其根本,在于我们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体制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管理方式落后、管理能力落后: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教育权责交叉,上级部门管得过多过细过于简单,制约了基层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管理方式单一,习惯于用分数管学生、用升学率管教师,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的创造性等等。要想从根子是破解这些难点热点问题,必须推进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二)着力抓好推进全市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工作
第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和完善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不论是教育改革发展、干部队伍建设、教育条件保障等各项教育工作,还是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种教育类型,都必须坚持把各类教育、各项工作统领到党委的集中统一领导上来,实现“纵到底、横到边”的全覆盖。要旗帜鲜明把讲政治的要求融入教育各项工作,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师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以党的建设引领学校现代治理。成立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实施学校党建质量提升工程,推行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推动学校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健全完善学校党组织运行规则,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决策记实等制度,不断提升学校依法治校水平。推进“清廉学校”建设,建立学校监督委员会,构建良好教育政治生态。扎实抓好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坚决防范和清除各种错误政治思潮、宗教活动等对学校的侵蚀。
坚持抓好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不懈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整治生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突出政治标准,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第二,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完善新时代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是落实好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制度保障。
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特别是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和法治教育,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突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课程设计。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
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紧抓课堂主阵地,将德育课程作为实施德育的主抓手。构建德育实践活动体系,整体设计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共青团、少先队的育人功能。
第三,要以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为目标,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制机制。《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构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体系,是民生保障的题中之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摆在教育首位,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深悟透中央关于教育的文件精神。学前教育方面。党中央强调: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办好学前教育”,把实现“幼有所育”作为“七有”民生问题之首,并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强学前教育系统谋划。2018年11月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专门印发关于学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学前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强化了完善监管体系、规范办园行为、提高办园质量等方面的规定要求,对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义务教育方面。党中央强调: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2019年7月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普通高中教育方面。党中央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2019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第一个关于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意见》总体思路:着力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主要是育人体系、课程教学、学生指导、考试招生和条件保障五个方面),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职业教育方面。党中央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的总体要求是: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这四个文件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央关于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的定位,是各类教育协同发展的所必须遵循的工作要求,希望大家学深悟透其中精髓,扎扎实实抓好落实。
加快补齐教育事业发展短板。优化学校布局调整。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变化,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统筹推进城乡学校布局调整。按照“高中进城、初中进镇、小学相对集中”原则,启动新一轮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学校项目建设。落实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德阳市公办幼儿园建设规划(2017-2020)》,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深入推进高中普及攻坚计划,加大特殊教育资源室建设。结合主题教育工作,推动相关部门、政府落实《中心城区入学难、入园难专项整治方案》,推进各公办幼儿园和中小学的项目建设,确保到2020年底,开工建设15所公办学校(含幼儿园)。
       继续加大普惠性民办园建设。加强对中江县、广汉市等地的普惠性民办园发展指导,全力推进全市普惠性民办园认定工作。2020年计划新增认定普惠性民办园17所,新增普惠性学位5000余个,力争全市学前教育普惠率达80%。
       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压实“六长”责任,建立“四级五类”台账,认真开展适龄人口信息核查及劝返复学工作,重点抓好建档立卡贫困儿童控辍保学工作,加强学籍系统控辍保学台账管理,确保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深入推进教育事业内涵发展。出台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指导文件。全面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三个纲领性文件,出台《德阳市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实施意见》《德阳市新时代基础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
       抓好“教学改革示范区(校)”建设。实施以教学改革为重点的育人方式改革,制定《德阳市教学改革示范校(区)建议意见》,在全市遴选部分改革意愿强、改革基础好的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指导各县旌阳区做好省级“基于教学模式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
抓好“五育并举示范校(校)”创建。统筹做好“五育并举示范校(校)”与“阳光体育示范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制定《德阳市“五育并举”示范区(校)评选办法》,树立科学的育人观,纠正错误的质量观,巩固艺术、体育教育成效,补齐劳动教育短板,全面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抓好校际协同发展工作。按照《德阳市校际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和《德阳市校际协同发展评估细则》,推动各县各初中学校从教研协同发展向教师队伍建设、德育工作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校际协同发展参与面进一步扩大,力争2020年达到80%。抓好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以对接高校人才选拔方式为指引,以多样化特色发展为路径,推动“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做好生涯规划课题研究,出台《德阳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小、初、高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第四,要扎实开展依法治校,完善教育现代化治理的体制机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教育法治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引领性、基础性、规范性、保障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是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政府行政权力的再调整、再分配,该放的必须放,该管的必须管,认真做好服务,打造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要全面清理教育行政权力事项,列出负面清单,坚持放权与监管同步,构建行政监管、信用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

       理顺“政校社”关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者新型关系,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作为政府重要职能组成部门的教育行政部门要着重做好顶层设计、依法行政、简政放权、调配资源等宏观管理工作。学校要依法依规办学,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社会要发挥优势提供优质、多样、适合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积极参与教育治理,形成正确的教育导向,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推进“管办评”分离。要通过改革,逐步形成政府管教育、校长办学校、第三方评教育、评学校的局面。解决教育难点、热点问题和了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等应当有第三方参与,形成管办评相互分离、各司其职,共同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良好局面。
    (三)明确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深化学习领会,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得“软骨病”。要真心实意学,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认认真真地学习《决定》原文,全面系统领会全会基本精神,着力把握讲话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要联系实际学,紧密联系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更好地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抓住精髓学,坚持把思想方法搞对头,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来思考问题、谋划思路、改进工作。
第二,要增强担当意识,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品格。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利益格局错综复杂,改革难度和风险都在不断加大。责任重于泰山。打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场攻坚战,缺乏担当意识不行,担当意识不强也不行。要准确推进改革。吃透中央精神,立足工作实际,更加富有成效地把教育改革推向前进。要有序推进改革。该国家统一安排的不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等,该试点的要先行试点积累经验,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
第三,要强化为民情怀,全心全意服务师生群众。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是要让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必须养成真挚为民的情怀,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把师生需求贯穿工作始终,调研要深入群众,决策要吸纳群众,执行要依靠群众,监督要动员群众。教育部门的党员干部一定要努力在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同志们,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以学习贯彻落实的实际行动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作者:高中办公室   发布:高中办公室   修改:高中办公室)
0
------分隔线----------------------------
------分隔线----------------------------
相关阅读:
德中新闻
最新文章
本周热门